English

不“老”的老子

2000-01-07 来源:光明日报 远近 我有话说

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,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”,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悠悠千载,老子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,仍似长江流水,有着久远的生命力。它未因时代久远而被人遗忘,也未因时空变幻而被尘封。这位思想先哲的言论仍精灵般地闪现在我们面前。其缘由在于古今有暗合之处。

就说做人这个古老常新的话题。读读几千年前老子的慧语,体味一下他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,真有一种饮千年陈酿、愈老愈香之感。譬如,老子是这样看欲与人生关系的。他并不主张去欲、无欲、绝欲。他认为,人是自然的产物,故而提倡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的食色之欲。另一方面,对于那些自然欲望之外的人为欲望如对声色犬马、财物名利之欲,老子的想法是对它们要减弱。“甚爱必大费,多藏而厚亡”。聚财过多而不能施以济众,必引起众怨,最终会损失更大。因为“祸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”(《老子》第46章)。就是说,纵情于声色之娱,贪求于财货之满足,其结果当招致无穷后患。

孰人无欲?渴要饮,饥欲食,繁衍需性。然而,在极“左”的年代,人的欲望被泯灭,那时,人们好似雾中看花,被迫作半遮面状,羞羞答答。到了允许大胆谈欲了,有些人又犹如离弦的箭,一发而不可收,最后,栽进了罪恶的泥淖。这就从反面证明了老子主张寡欲对人生的意义。

人多欲,必然鹜为,偏离正途。老子叫普通人保持恬淡虚静的心境,以免走向鹜外之途。真乃一双慧眼。对为官者,他认为欲与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“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”(《老子》第37章)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。

“红尘一下拘名利,不听山间午夜钟”,“如何独得百丈索,直上高峰抛俗羁”。唐宋以降,很多士大夫对道教的清心寡欲理论表示赞赏,不能不说与这种理论所包涵的深刻的底蕴分不开。《容斋随笔》中说,“士之处世,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。盖谓上场有下场时也。老去、病去、降黜去、升迁去,终有一去”。清人汪辉祖解释这段话很精到:士人立身处世,对于富贵利禄应该看得淡薄一点,得到一官半职,只当是唱戏的演员在戏台上扮演参军一样。有上台的时候,也有下台的时候。因衰老离职,因疾病离职,因降黜离职,因升迁离职,不管怎样,终归是要离职的。

如何认识和对待物欲,老子又从理想人格的角度作出了解释,提出了圣人气象,名士风度,即立身处世小心谨慎,敦厚朴实,心胸开阔,恬静自然。

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,也充满了启人心智的作用。譬如有无、阴阳、动静、大小、长短、高下、多少、轻重、反正、前后、盈虚、彼此、厚薄、荣辱、刚柔、予夺、众寡、直屈等。《老子》中记载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有几十对。《老子》强调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,并认为,它们又是可以转化的。譬如,他说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”。

老子最精彩的思想是他无为而治的思想:“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。”老子这一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。

老子思想的“真传”自然要算是庄子了。他视老子为“博大真人”。《史记·申韩传》中,把老子和庄子联系在一起时说,庄子“其学无所不窥,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”。对于物欲的解说,庄子亦有精彩之论:“其嗜欲深者,其天机浅也。”寥寥数语,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,乃至与其人生的关系。

官也好,民亦罢,完名美节,大抵是人生一大要事。淡漠明志,肥甘丧节。一个人的志向要在物欲面前经受检验,而一个人的节操会从贪图享受中丧失。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